Skip to main content

本专业是设计,在大概硕士阶段开头的时候深刻学到了“context”一次,姑且叫它语境吧。 这种一切事情带入语境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我的思考。

由于关注北京的车牌摇号,也理性测算过所谓的摇号基本上也就是一例为了稳定的安慰剂而已(见:用理性的眼睛看,你可能扛不住这个期望时间), 我会时常会去车托之家看看有关电动车的新闻,毕竟现在纯电指标似乎也慢慢变得不可得了。而几乎在所有电动车新闻的下面都会有大量键盘车神都会说着类似“这踏马的20万我不如买个XX”之类的无脑喷。你看得到的是表面的价格,你看不到的是大城市人民为了出行背后的成本。

获得摇号资格有三种路径:1.北京人之后;2.落户北京; 3.连续不间断5年社保,任何一种路径的成本都不低,他们分别需要过人的运气、过人的才华以及过人的毅力。过了这几关,才有资格争取那 1/800 的资格。

所以,带入这个语境,与其 1/800 的几乎无可能的现状,似乎电才更现实,即便“20万”你可以去买你的雅阁帕萨特CRV。

这也时不时会让我想到一些奇葩的旧闻新闻。比如“何不食肉糜”、比如“某省全面禁止无人机”、比如“《马克思主义在北京市臭氧检测及分析中的应用》”。

每个个体都不是架空的,你也永远不会被放入别人的鞋子,没有语境一切都是鬼扯。

在设计活动中,我们设计师会尝试利用各种调研方法与empathic modelling 把自己想象成很理解用户的处境与需要。

不同类型的用户对于同一件事的需求都会有很大差别,何况每个生动鲜活而又独一无二的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