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记得大学毕业头两年,罗振宇的罗辑思维曾经是我一度非常喜欢的节目,以观看视频为主,偶尔坐火车公交的时候还会拉出音频。虽然脱离了自身体验的知识是不稳固的,但其中不乏对自己的启发。同时也买了罗辑思维的书以表示粉丝的支持。可现今,提起罗辑思维,大部分对它的理解却变成了一个咀嚼知识的二道贩子或是一个没有真货的黔驴技穷者。即便罗振宇也算是通过各种努力连做了好几年知识的布道者。

曾经眼中的人物设定渐渐倒塌,并且似乎随之倒塌的还有之前我们学到的知识以及对它价值的认可。

另一件事的逻辑我现在似乎初窥端倪。关于的“估值”与“股指”。身在北京难免被身边这个总估值几亿那个总估值几亿冲刷认知,曾以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生赢家。但似乎逐步看透后才发现其中乾坤。一级市场如此,二级市场亦如此。今天的茅台酒,昔日的乐视网,是手持他们股票的人都看不懂他们真实的价值吗?

可能是看不懂,可能是看得懂但坚信更多人看不懂,但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分别。

一张成本3块钱的大饼,当不断有人愿意用多一点点的价格来买的时候,大家对它的价格认同就不断提高,哪怕10块20块;但当大家都对他提不起兴趣的时候,在大家眼中的价格就不断降低,哪怕低于3块。所以,似乎对待房价、对待金融产品、对待一个人、对待一本书,根本不存在准确的价值,我们都是在一个非理性的状态下随波逐流而已。如同“知识社群”,如同创投业的“风口”,如同股票市场的“牛市”,如同我们眼中之前的那个“罗辑思维”。当更多人站出来看多一件事,就如同浪头打来价值水涨船高;而当更多人站出来看空(衰)一件事,就如同波谷之处价值普遍被低估。

我们总是习惯寻找参考系来参考我们做出的判断,但是如果参考系本身都是以我们现有的价值做参考,那么这个模型就会轰然倒塌,剩下无依无靠的似乎理性的思维找不到任何攀附的坚固物。

恐怖的是,除了底层基础设施诸如大米钢铁似乎因为一浪一浪的冲刷而大家对价值判断趋同,大部分世间万象我们是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的,也永远不可能有。我们自诩为理性判断的人,其实帮助判断的根基都是非理性。非理性的价值偏离浪潮,可能是长度几个月的对于“共享经济”的追捧和唾弃,也可能是长度10年的“房地产爆发”的社会浪潮,可能是长度30年的改革开放大浪潮,也可能是长度几十年几百年的东方世界西方世界。

价值的非理性浪潮如钟摆时高时低,运气也好判断也罢我们都身在其中不可避免,消极如“他们”的人,如一片泡沫塑料漂浮其中,推至浪尖时赞叹时来运转而拉至浪底时自叹命中没有莫强求;积极如“他们”的人,能够屹立潮头云雾中看到下一潮的方向;积极如“我们”的人,希望能够建立判断坚持行动并捕捉到契合的那一波。

个人努力很重要,但价值和大潮的趋势,是高一维的事情。

Leave a Reply